习惯的养成总是伴随着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需求,如缓解焦虑、减轻痛苦、享受生活。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背后总会有一条内心或潜意识认同的理由。

思考时习惯性摸牙,最初这种行为的养成和自己好动的性格有一定关系,由最初学生时代不断地转笔,到双手抱拳支撑下巴,最终到一思考就摸牙,好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化,我觉得还是为了解决思考时的焦虑问题。深度思考或者是遇到问题一筹莫展,由于总不能来回走动、出去散步,所以养成摸牙这种习惯。潜意识还会觉得还能够矫正一下牙齿呢,因此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强化。

为解决此问题,首先应该做的是考虑清楚这个习惯养成的逻辑链:

即摸牙行为本意是为缓解焦虑而做出的,焦虑来源于对未知问题的深度思考,在未明确解决方案时生理做出的应对措施。
等问题进一步解决后这种行为会在一段时间消失。

反思自己实际上是走了一条弯路,核心的问题是没有明确一套应对未知问题的标准解决方案,焦虑是附属品,它产生的原因也正是此核心问题未解决导致的。

因此未来在处理未知问题时应该有一套非常高效的应对方案才行,使用更高效的方案来替代这种低效且伤身体的行为。之前总会意识到说摸牙会造成牙龈感染、细菌入侵、生病等问题,也会在这种行为出现时及时制止。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常焦虑时就会进入到这种不良行为上来。

那么最重要的,如何应对未知的问题,通用、高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
最近在看《他是谁》,里面有很多细节能够带给一些启发,在这里罗列出来:

  • 寻找凶手,首先寻找作案动机,做任何事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 被害人的生前行为、尽可能去推演他们的生活,模仿他们的生活,从中找到相关的线索
  • 发散思考,寻找一些相关性线索,从侧面推敲逻辑,如放火的人可能会买烫伤药、小弟干大事有可能会给其他人炫耀。

总结他们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是在不断地通过拼凑真像片段,来确定、推理。借用发散思维尽可能的嗅到相关的信息,最重要的还是不可忽视的众人,有想法必须要去实施,不可或缺的是调用资源。

通用的对未知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明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记录于册
  2. 分解核心问题,剥离不同片段
  3. 发散思维,对每个片段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4. 拼凑片段,确保最终能够实现对核心问题的解决

先初步对可能遇到的未知问题进行一个标准解决方案的规划,大体是按照总分的思路,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准备构思时,先明确思考核心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有记录,用记录来代替思考过程中的摸牙行为。这样也能提高思考效率,以及解决在中期做时容易丢失目标的问题。不断地推敲、分析逻辑是否完备。

文档更新时间: 2023-03-26 11:27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