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经历总是那么让人充满兴趣,尤其是哪些有所成就的人
大致回顾一下他给我们讲述的自己的经历吧
玺哥,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
大学经历
大学期间和普通的人一样天天没事就打游戏,早上很早就去网吧蹭那些免费包夜不用的机子,如此平凡,如此相同。
毕业时被忽悠进航天系某个项目中,未经人事总以为会是走上人生巅峰,奈何却被当成万万个工具人一样使唤。忙碌、任人宰割、没有话语权。
于是再三考虑下,刚好借着留读本校研究生政策有各种补贴,开启了研究生之旅。从那时开始有一点意识:要有技术,才会被重视,开始读一些经典的计算机书籍:《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虽说并未读完,只是读了一半。
经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让我想起了三体中的一句话:你的人生中经历过重大的变故吗,那种当你一觉醒来世界都已改变,如果没有,那你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偶然。
经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不断的累计,突然有一天突破瓶颈的力量。然而这种突破很不幸,对就是很不幸。不幸到把你逼到绝望的时候才会显现。一个人要是一直安逸,没有变故,即使他有意识去觉得他的世界需要不断更新,但也没有能量去故意将自己的世界推到重建,变故本身带有这种力量。
当然我指的是我自己。从我的人生经历中理解这种力量带给自己的苦难与成长,福祸总是相依的
实习经历
回到正题,时间总是不经意间就溜走了,玺哥也面临着自己的又一次人生路口,刚好学校和IBM有合作,很多同学可以通过在里面实习,能够获得直接进入IBM的资格。于是毛遂自荐,在那期间当了班长,
- 一方面考虑自己本身的沟通问题,想要去突破
- 一方面借助班长的力量可以更容易进入IBM吧(自我猜测)。
不出意外的进入了IBM实习,不出意外的最终没能转正成功。人生总是有很多意外是吧。
经历过那些特别想要的生活后,再回归现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动力,一种勇气,因为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第一份工作
没能进入IBM是一种遗憾,之后毕业选择进入广州的某个实验室,那里环境以及同事都是非常好,让他有种养老的感觉。据他叙述也很是喜欢这种感觉。
带他的人技术本身也是相对比较牛,虽说基本工资7000,各种福利补贴还是很足的。
本以为就这样了,也不想着走向人生巅峰,躺平也是可以的,可人生总是会开玩笑。突然有一天,头开始频繁的疼,莫名其妙的,除了吃饭睡觉,无时无刻不在难受。
这才是刚去广州实习不久,就已经开始跑遍广州的三甲医院、吃遍了各种的药,和老头老太太挤在一起抢号。那个时候还没有排号系统,所以都是现场去排队。
这种经历对人是一种莫大的折磨,每天都活在惶恐之中,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关键的问题是,跑了那么多医院,吃了那么多药,头疼是一点没有好转。于是和普通的人一样的选择,艰难的决策,最终决定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最温暖的地方。
艰难的治病过程
谁也没曾想到从这以后,便是两三年闲置的人生。
试用期两个月里,看病用了1个多月,总觉得挺对不住那些人的。
那时候刚去的广州,就开始头疼,以为是水土不服引起的,回到家中后一段时间里彻底印证了并非是水土不服。两年里体验了什么叫卑微感,在家什么活都做,挑粪,倒垃圾,一度让家人觉得实在装病。从家里看过各种医生,中医的,西医的似乎一点效果也没有。
麻了,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在家玩游戏也不再畏首畏尾的了,以前看到老爸过来还是会有点发怵。
但人总是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吧,闲久了总会有点慌。朋友圈里晒书、晒娃以及父母的厌倦,兜里每天只出不进,终于坐不住了。
必须要做点事情,这也是每个人正常人经历这么久无事可做的时光后的第一个念头。收拾东西投奔了姐姐,通过介绍看了最好的脑科医生。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以后,医生给出的答案让人匪夷所思,一句话,停下来吧,不要再吃药。一年多各种吃药身体有点承受不住。停下来看看风景、一日三餐、早睡早起,试上三个月。因为身体的恢复期最晚也就是三个月。
这种建议就和老母亲让你早睡早起、吃好喝好没什么区别,如果从父母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我估计铁定得吵起来,但没办法,这是从医生嘴里说出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当然不可能一点药都没有,开了一些治愈抑郁症的药物(后来才知道的),从那以后每天就是吃了睡、睡醒吃。
刚开始从早睡到晚、慢慢的早上开始有精力了,到后来下午也有精力了。头也神奇般的似乎没有那么严重了。
这段经历让我想起来《甲铁城的卡巴內瑞》,战力天花板的女主每次激烈的战斗后即进入休眠模式
睡眠是一种极具梦幻色彩的恢复方式
看到了一点希望
三个月的恢复期,让玺哥看到了一点希望,有点精力之后也开始时刻准备着自己的复出,如在家了没事做做瑜伽、锻炼身体。
据他所说,当时的状态就是30分钟仰卧起坐没有一点问题。
想着做一个健身教练也不错,尝试着去面试,给到的答复是让人欣喜的,总算是开始复苏了,万物复苏,阳光照进来的感觉。
到了健身房和周围的同事接触后让突然有点后悔了,因为哪里环境比较差,吸烟喝酒,且都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同事,总感觉到之后会被嘲讽,你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和我们初中毕业的人一起混,读书有什么用?再三考虑下第二天决定还是辞职了。
焦虑感涌上心头,在这种挫折下人会不断的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开始看文学类书籍、看计算机基础书籍、高数、刷leetcode。总之就是不能闲着。好点了之后就准备再一次回家了。半年了,父母应该不至于再讨厌吧,准备在西安找一份工作,离家近,养老吧。
西安的两次工作经历
回到西安,第一份工作属于实习工作,4000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主要的工作是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个多月都是在不断的调研相关的内容。将吴恩达的那套视频整体的看了一遍,也是从这里觉得自己不适合机器学习方面的工作,考虑不明白其工作原理,如果投入到这里自己进阶的可能性不高,于是再一次打算辞职,重新换一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体验非常差,大部分人都是在浑水摸鱼。技术太过渣,完全是混吃等死的状态。
公司的模式是那种发放补贴给用户,每个新用户使用会收到一定的红包
公司属于销售主导,这种带来的问题就是研发忙于解决销售或者说产品自己本身的一些探索性功能需求,研发没有任何话语权可言,根本无法认真做技术,更别提将软件设计好。愤慨、绝望、焦躁,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会去反思自己的去于留吧,不出意外的,还是决定选择走了。
第三次本已准备留在西安了,收到了一份军工类开发的职务,总部在北京,西安有分部。
入职的第二天突然告诉他要写小时报,对听错,小时报,一天8小时每个小时都是在干什么。是个正常人都会明白,这哪能做事情,完全就是在混吃等死。
去北京闯一闯
收到这份工作的同时也收到梅卡的邀请,于是决定来北京,跟着老板这边看看什么情况。他经常会强调的一件事就是,当他在邵总这边面试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然而邵总不嫌弃,并且还要他,这也是他很感激的原因。
在北京刚来的时候甚至都没有租房子,怕自己的身体不太好,干了没几天就不行了,随时有收拾准备回家的打算,刚来是住朋友家,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还是能撑得住,于是就租了个屋子开始了北漂生涯。
那个时候公司晚上就已经有饭补了,对玺哥来说,自己完全可以早上来晚一点,晚上回去晚一点,能挣一点饭补。一年下来也是有很多额外收入的,但理智过后觉得自己不能那样做,两年多的闲置让他明白自己必须要比别人有优势才行,早上的效率高,所以还得来早一点,晚上回去能充分休息
这种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效率的状态也是造就现在成绩的原因
故事到这里会议上20几个人我觉得都会在思考,于我而言,明白了一个人蜕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收获了很多感悟